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管理文件 > 详细内容

临江市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调研汇报提纲

 


临江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临江市委、市政府对国家发改委调研组前来临江调研,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临江市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相关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鸭绿江中上游,与朝鲜隔江相望,边境线长146公里,辖区面积3008.5平方公里,全市辖7个乡(镇)、6个街道、22个社区、70个行政村,人口21.6万人。临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就是边陲重镇。1959年经国务院同意撤销临江县,设立浑江市(现白山市)。临江由此从县级管理体制变为镇级管理体制,1985年恢复县制,为浑江市临江区,1992年由区变县,1993年撤县为市。临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森林、矿产等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临江市建县以来拥有临江森工局(后更名为临江林业局)和地方林业局两大林业机构,共下辖12个林场、3个经营所、7个林业工作站、14个基层单位、3个企业,现有林业人口12243人,在册职工4081
   (一)森林资源情况

临江市现有林区总面积32.3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9.37万公顷,占林区总面积的91%。全市森林覆盖率为84.3%,是全国重点林区县(市)之一。活立木蓄积量3208万立方米,公益林区面积20.97万公顷。临江市现有吉林白山原麝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面积12453公顷。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长白山林区所属临江区域内长期过度采伐,森林资源蓄积量大幅度减少。森林龄组结构严重失衡,中幼林所占比例高达51.3%,人工林面积较大;成过熟林仅占14.06%,且多数为不能采伐的天然林。目前可采森林蓄积387.9万立方米,和建国初期可采蓄积1500万立方米相比减少了1112.1万立米,可采森林资源中天然林蓄积298万立方米,和建国初期天然林蓄积1950万立方米相比减少了1652万立方米。临江从最高年份木材采伐量100万立方米已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0万立方米,木材采伐量每年递减20%以上,森林资源严重枯竭。

(二)产权、林权制度改革情况

产权制度改革:2005年,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临江市开展了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截止目前,临江林业局除公检法机构、离退休人员、物业管理、医疗卫生、公共消防、供水等社会职能尚未移交外,其它社会功能按期顺利完成了改制任务。参加改制的单位共有37个,涉及人员7902人,支付改制成本2.33亿元。临江市林业局对长林木制品综合厂、临江木器厂、临江木材厂、华兴木业公司等4家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并对花山林场、六道沟林场、苇沙河林场三个地方国有林场进行了分流改革,国有企业一次性安置职工132人,集体企业一次性安置职工157人,分流职工117人。

临江政府接收了林业教育系统976人。按照吉政办发[2005]36号文件规定,移交人员经费在移交时由省财政一次性核定补助基数,移交后新增支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由于移交后连续几次调资,目前我市仅林业局移交人员每年度需本级财政负担的新增支额度就达1000多万元,极大增加了本级财政的压力。临江现有临江市友谊医院和临江市桦树医院两个林业所属医疗机构,未移交给地方管理。

林权制度改革: 2009年,临江市正式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共完成林改主体改革任务70个村,参改农村人口5.1万人、农户1.6万户。经外业实际调查集体林应改面积3.24万公顷,完成改革面积3.24万公顷,其中集体留存经营面积0.09万公顷,占应改面积的2.7%,落实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面积3.15万公顷,两权落实率97.3%。签订合同份数1.2万份,占应签订合同总数的100%

(三)林区布局调整情况

在林区布局调整中,我市结合林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快建设重点镇,引导林场和人口向重点镇集聚。进一步提升林区五个重点中心镇功能,完善桦树镇、六道沟镇、闹枝镇、花山镇、苇沙河镇等中心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对外合作等功能,促进林区人口、产业集聚发展,改善林区生产生活环境。临江林业局棚户区改造计划总户数10132户,已完成8500户,其中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完成2000户、2700户、3800户;2012年计划完成1632户(新建1432户、原房改造200户)。预计到2012年林场棚户区住户将有3500户迁入局址或中心林场。林业廉租房建设完成630户,2012年计划完成危旧房改造926户。

(四)林产工业发展情况

临江市共有涉林企业90多家,其中有临江刨花板分公司、宝健木业、福成木业、禄林木业等10规模以上林产品加工企业,临江刨花板公司、禄林木业和福成木业为临江地区森工企业的下游企业,经过2005年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已与临江林业局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临江刨花板公司为森工股份公司所属企业,禄林木业和福成木业为个体私营企业。临江林产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为6万立方米刨花板、3万立方米细木工板、5000立方米集成材、5000立方米实木家具、木质百叶窗75万套。由于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临江木材产量到2015年将调减到6.94万(临江林业局目前为5.4万)立方米,使得加工企业的各类原料需求严重不足,临江林业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将得不到保证,企业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临江属经济后发展地区,并且曾在长达26年的镇级管理体制下发展,致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财政收入微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林区住房、道路、供电、供暖、通讯等建设标准较低,偏远林场甚至缺少必备的供水、供气、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较低。特别是林业企业改制后遗留问题众多,矛盾突出,整个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一)林业企业改革后地方财政存在的问题

1.林业企业、矿产企业改革后,加大了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2000年,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临江市逐步开展了企业体制改革,先后对临江林业局、大湖煤矿、大栗子铁矿、临江铜矿等国有企业进行了企业分离办社会改革,临江林业局有健今药业、禄林木业、福成木业、广宇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友谊医院等37个单位完成了改制,教育系统全部移交给地方,仅接收林业教育系统976人,每年本级财政新增支出1200万元。截止目前,共接收社会职能部门50个,接收人员12904人,每年市财政需新增支出额6900万元。

2.企业办社会功能未完全分离,导致地方财政的负担较重。我市现有临江市友谊医院和临江市桦树医院两户林业所属医疗机构,两户医疗机构共有职工477人。2005年按照全省国有企业改制要求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临江林业局拟将两所医院参照国企分离办社会做法移交地方,但由于企业医院移交不属于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范围,没有相应配套政策,经费缺口需由本级财政全额负担。经初步测算,每年仅经费缺口就为3276万元。目前,两户医院未移交给地方管理。如将临江林业局目前依然承担的林区法院检察院离退休职工管理环卫绿化医疗卫生公共消防、供水等社会化管理职能移交地方,地方财政年还需承担各项费用5000万元。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国家拨付的天保工程资金(累计达64469万元),主要用于社会保险补助、政策性支出、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等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方面较少,地方政府为了改善林区群众生活状况,必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造成资金缺口巨大,财政负担过重。

(二)林业企业改革后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1.林业失业人员就业安置困难较大。我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开采导致资源锐减,一些依赖资源生存的企业被迫停产,致使经济发展滞缓,就业形势严峻,从2003年以来,我市累计下岗失业职工20910人,其中,林业下岗失业人员有8468人,占总下岗人数的40.5%。因产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接续替代产业,就业渠道非常狭窄,林区从业人员技能单一,文化水平较低,很难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必须经过职业培训才能再就业,很多下岗失业职工没能得到妥善安置。

2.林区职工工资待遇较低。2011年我市林业职工年平均收入为7500元,为全市城镇职工年平均收入的46%。林业低保人员10036人,占全市总数的45 %,低保人员每月人均领取低保金180元(补差标准),只能说是低水平的应保尽保。林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障资金缺口逐年加大,下岗失业人员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共有12015人与临江林业局解除了劳动关系,但由于收入低或转制企业经营困难,使得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困难。工伤人员的工伤待遇按规定应提高部分不能得到给付,需要康复治疗的,无法进行康复治疗,临江林业局一次性安置人员中工伤职工有1300多人,这部分职工没有经过县级以上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评残鉴定,实行一次性安置或解除劳动合同时也没有支付三金(经测算需支付资金2000余万元),导致群体上访事件不断发生,社会矛盾集中。

3.林区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各林场站所位置偏僻、布局分散,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林区发展相对独立封闭,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由于部分林场学校撤并,使得林区子女入学需采取寄宿制,加重了林业职工的教育负担;林场卫生所设施简陋,配置不全,不能发挥正常的诊疗作用;林区居民业余生活极其贫乏,除只能收看到有限的几个台的电视节目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生活。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国家投资力度又相对较小,致使我市林区基础设施一直得不到较好的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严重滞后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4.林区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在计划经济时期,林业企业承担着办社会的职能,由于执行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林区的各项设施建设非常仓促,当时的住房、道路、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非常低,且各项基础设施经过50多年的使用,已基本不能满足林区职工生产生活的需要。尤其是林区道路,由于建设年代较长,林区公路路面窄、曲线地段较多、路面差,有多处地点无法直接会车,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各中心林场与中心镇之间的道路、场所之间的道路、场区内道路路网标准过低,设置不合理,各林场防火望塔、看护房均已使用了30余年,陈旧老化严重,已不适应森林管护工作全面、有效地开展。林区群众生存条件差,随处可看到成片的棚户区内挤住着大量的居民,房屋破败,面积狭小,各场区居民均采用自烧土炉子方式取暖,居民区内供水紧张,没有排水设施,生活污水明沟排放。各场区生活设施简陋、功能不全,没有浴池、活动室、休闲娱乐场地。

(三)林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森林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由于长期对森林资源的过量采伐和消耗,使得林龄比例失调,中幼林所占比例高达51.3%,人工林面积较大,单层林生态保护能力下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态功能急剧下降,致使地表径流量增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2. 鸭绿江流域治理困难。临江域内鸭绿江干流长146公里,且各大小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小流域综合治理难度大、范围广、工程量大,因地方财政资金短缺,鸭绿江护岸、中小河流护堤、陡峭山体护坡、病险水库加固等项目不能及早建设,造成雨季水患频发。近几年多次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特别是2010年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3. 矿山环境破坏严重。我市是吉林省有名的多金属矿化集中区,长期以来,大湖煤矿、大栗子铁矿、临江铜矿为临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各类矿产资源的原始开发,造成了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直接影响山体的稳定,煤矿开采造成地面塌陷,大量裸露在外的废弃尾矿对矿区地表水破坏较重,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4. 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目前,临江市区只有1处居民饮用水源地,造成主城区供水保证能力差,急需考虑建设备用水源,用以解决供水难问题。各乡镇(街)、林业场站供水短缺问题也日益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急需加快饮水工程建设。我市计划利用4—5年时间完成鸭绿江流域界河治理工程,到2020年完成林区内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21处及小流域治理项目100处,从根本上解决农田节水灌溉、水土保护的问题。中低产田改造将达到90%以上。上述工程资金缺口达22亿元。

(四)地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1.解决社会事业和民生问题任务繁重,地方可支配财力严重不足。我市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人员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缺口巨大,约为27亿元,需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解决。一是自1995年以来我市连续四次遭遇重大洪涝灾害,林区的泥石流、山体滑坡极其严重,水利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需要增加专项治理资金2.9亿元。二是改善林区居民生活状况,主要进行110万平方米的林业棚户区和廉租房改造工程,以及供热、供水管网改造、垃圾和污水处理、林场辖区的道路绿化等项目建设,需要增加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三是加强林区公路建设,重点加强通场路、防火和专用通道、通中心镇公路,提高林区对外联系的通达能力,计划建林区公路1300公里,需要增加专项补助9.1亿元。四是加强林区的教育、卫生、文化、通讯、广播电视等公益事业项目建设,需要增加补助资金2.3亿元。五是从2003年以来,林业下岗失业人员8468人,在册林业职工人均月工资仅600元,林业低保人员高达10036人,需要加大的社会保障补助资金6000万元。

2.林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巨大。一是林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我市经济以林业经济、矿产资源为主。近年来,随着资源枯竭和产能下降,林产业由建市期间年均占GDP50%,下降到目前的10%。林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由九五期间的40%,下降到目前的8%。,因林上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辖区内有45%的木制品企业,因原材料短缺停产半年以上,并造成30%的职工失业。特别是临江林业局由鼎盛时期年缴税金2600多万元,下降到目前的160万元。二是矿产资源不能进行有效开发。我市矿产资源种类众多、储量丰厚,开发条件优越。硅藻土、矿产冶金、能源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但随着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及长白山生态林区保护力度的加大,我们将面临地上林业资源受到保护、地下矿产资源受到限制性开发的不利局面,致使临江经济发展缺少新的增长点。

三、我市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情况

坚持以经济转型促进生态保护,加快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林区自然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和大量吸纳就业的产业,构筑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林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

(一)突出发展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硅藻土产业。依托临江硅藻土资源,进一步发挥整体规模优势,推动硅藻土产业的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二、三级土的开发利用以及各种填料、环保功能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把硅藻土产业培育成为品种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体系。通过外引内联,组建2—3户大型企业集团,尽快完成硅藻土产业资产重组,培育一批资本实力雄厚、研发创新能力较强、市场控制明显的大型硅藻土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全力构建现代硅藻土产业集群,实现硅藻土产业规模、效益的全面提升和资源的集约利用,引领硅藻土产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到2015年,生成以硅藻土沥青复合材料、各种催化剂、各种涂料、环保隔热阻燃新建材为主的10大系列产品,硅藻土产业实现增加值27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9%

——集约发展矿产冶金产业。以扩大总量,延伸产业链、低碳循环为思路,以技术创新为手段,集约开发铁、铜、钴、白云岩等储量大、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矿种。同时,支持中铝集团、东大博联特、大华铸造、东锋镁业等具备开采规模和精深加工技术条件的矿产企业,推进镁合金、镁合金型材、阻燃材料以及为装备制造业配套的大中型铸件、精密铸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形成多级生产、梯级利用的环状链条式复合生态矿产冶金体系。到2015年,矿产冶金产业实现增加值17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18%

——做大做强能源产业。以煤炭、水力、风力和生物质能等资源为方向,建设区域性能源复合中心。进一步加大煤炭勘探力度,围绕开采、洗选,搞好煤炭资源的精深加工,到2015年,全市煤炭产量由目前的120万吨,增加到250万吨以上。进一步促进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统筹规划区域内水利资源,有序推进水电建设,到2015年,全市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7.5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4亿千瓦时。积极推进风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完成临江风电场建设项目,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以上。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以农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主体,推广发展适宜村镇、农户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7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7.5%

(二)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做深做精林产品加工业。在全面实施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加大林业科技创新力度,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全力支持宝健木业、禄林木业、福成木业和森工集团临江刨花板分公司等骨干企业,搞好木材精深加工,培育优势品牌,扩大知名度,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形成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产业群。到2015年,实木复合地板产能达到200万平方米,人造板产能达到10万立方米,各类家具达8万件(套)。林产工业增加值8.5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9%

——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和现代医药产业。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高起点、高品位开发人参、食用菌、林蛙、刺五加等长白山特色资源,推动资源精深加工向绿色、生态、环保方向发展。依托长白山生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产品、天然植物药物产品,同时,大力开发天然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休闲食品,同步发展绿色包装、生物菌肥等生态农业配套产品和以林下种植、养殖资源综合开发,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形成以绿色食品和医药产品为核心,具有长白山生态特色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绿色生态和现代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3%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开发并举,旅游业发展与规范并重的方针,进一步整合文化寻根、红色历史、风光旅游三个方面资源,注重旅游景区景点及矿产企业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业层次和水平,深入挖掘长白山民俗文化内涵,并与旅游产品开发相融合,加快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升级,不断把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增强临江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加强与环山、沿江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筑环长白山、沿鸭绿江的黄金旅游区和旅游线路。以鸭绿江旅游风光带建设为龙头,精心打造生态观光、温泉度假、红色旅游、异国风情等八大旅游板块。围绕打造一城(主城区)一园(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带(鸭绿江旅游风光带)的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拓展跨国旅游发展空间,增加境外景区,延伸旅游线路,推动边境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搞好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到2015年,使我市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把临江建设成吉林省东南部旅游圈的枢纽城市和鸭绿江风光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接待旅游人数达到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23%。旅游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

(三)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加大基础性投入,稳步推进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新材料的工艺制备水平和检测技术,加快新材料体系建设,主要加大伊利石、大理石、玄武岩、透闪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在开发建筑陶瓷制品、建筑石材等产品的同时,重点推进高纯硅、玄武岩纤维、油页岩综合开发等一批新材料产业项目。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促进矿山废渣、铁矿石尾矿、煤矸石等资源的高效利用,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粉体材料、新型金属材料以及化学建筑材料,形成新材料产业。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5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5%

——快速发展物流产业。利用临江对朝口岸资源,不断扩大对朝经贸合作交流,以朝鲜矿产资源开发为突破口,联合长白县、集安市等中朝边境城市,构建对朝投资贸易联盟,统一政策,共享市场,整合全省对朝物流资源,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同时,加快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口岸通关能力,将临江口岸升级为国家一级陆路口岸,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中朝互市贸易区和中药材进口口岸。积极构建集运输、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和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引导物流业集中布局,形成国际物流区、国内物流区、物流加工区、物流保税区、综合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整合各种物流信息网络资源,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物流标准化和管理现代化建设,加快物流产业发展,把临江打造成辐射吉林省东南部、东北亚区域中朝贸易物流中心和我国对朝贸易最重要的口岸之一。到2015年,形成以口岸和大型综合性物流基地为核心的现代化物流空间体系,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

四、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情况

按照保护优先、科学经营的原则,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经营林区、生态恢复等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实行多层次、全方位保护,提高林区生态功能,促进林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一)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

第一、调减森林采伐量。根据临江森林资源总体状况及可承载能力,结合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编制,按照科学的采伐方式和合理的采伐强度,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停止生产经营性天然林皆伐,逐步降低采伐强度,使木材产量稳定在区域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第二、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对于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要以发挥生态效应为核心,落实专人管护,优先安排营造林任务,全面禁止商品性采伐,并且林地内严禁发展对生态安全构成影响的矿山开采及相关加工业。对于商品林要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实行科学合理经营,有效发挥其经济效益。公益林和商品林中的天然林均严禁皆伐。

第三、强化森林管护。实行森林资源管护全覆盖,明确管护标准,健全管护队伍,完善管护制度。对交通不便,人员活动稀少的远山区,以封禁管护为主,对人口相对稠密,交通便利的林农交错区、近山区,以巡护管护为主。在林区各主要出入口,设置护林哨卡、远程监控等设施,加快改善管护条件。完善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提升森林防火水平和应急能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检疫检查体系和控灾减灾体系,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第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构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动态监测体系,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斜坡、丘顶营造防护林,在江、河、沟塘岸边营造岸林,在农区积极改造坡耕地、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实现林区保护治理立体化,加快恢复林区植被与生态系统。建立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系统,提高林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管理能力。加大鸭绿江流域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积极开展铜矿、大湖煤矿、大栗子铁矿等矿区及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整治,恢复森林植被和土地功能。

(二)加快森林资源培育

第一、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以宜林荒山荒地、疏林地、农村四旁闲置土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和清理回收的林地为重点,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择伐补植、迹地更新 3.03万公顷          

第二、全面加强林分经营管理。按照不同林分的抚育周期,对郁闭度0.8以上的过密林分进行疏伐;对病虫害侵染较重的林分,进行卫生伐;对严重影响目的树种生长和成才质量的,进行透光伐、生长伐和修枝、割灌。调整林分林龄、树种、林层结构,促进林木快速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到2020年,通过林分经营完成中幼林抚育6.97万公顷。  

第三、扎实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通过全面改造和冠下栽植珍贵树种等方式,对因各种原因形成的珍贵目的树种比例较低、林木稀疏、生长量较低的低质低效林分进行改造,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到2020年,改造低质低效林分 2.63万公顷。            

第四、促进森林自然恢复。对郁闭度0.5以下、目的树种幼苗幼树较多的林分,或具有良好目的树种种源,依靠自然力可迅速恢复森林的无林地、疏林地,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工程,促进森林正向演替。到2020年,完成封山育林1.05万公顷           

第五、实施大径材培育基地建设。在地理环境条件较好地域,通过新植和改培两种方式,培育以红松、水曲柳、胡桃楸、柞树、椴树、榆树等珍贵树种大径材,建立大径材培育基地。到2020年,完成大径材培育面积1.9万公顷

(三)加强林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设施建设,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强临江苇沙河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临江濒危树种紫杉自然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长白山林区森林生态资源。建立一批集生态环境监测、野生动物救护、鸟类环志、科学研究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保护区,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扩大保护区空间范围,进一步完备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

构建由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廊道组成的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加强珠舍里湿地、柳毛河湿地、芒河湿地保护区建设,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通过实行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行,加强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临江国家级森林公园、临江瀑布群国家森林公园保护管理设施建设,提高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做好鸭绿江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对于林区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功能区,按照国家对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控制功能区内人口规模,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重点依托园区、交通干线、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特色新兴产业。提高区内矿山采选技术准入标准,严禁无序开采。限制在林区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的三高产业,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

临江市由于林产业逐渐萎缩,接续替代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导致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恳请国家有关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老区大力扶持,使临江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更好更快,使林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实现社会和谐的新林区。

O一二年四月十一日


 
 
版权所有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驻吉林森工临江林业有限公司办事处主办
电话:0439-5051000   邮编:134600 地址:吉林省临江市鸭绿江大街39号 备案号:吉ICP备140020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