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掠影 > 详细内容

风情醉人鸭绿江

 

梁德祥 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哺育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哺育了古印度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鸭绿江虽然不是大河,但在人类进化史上,也哺育出了自己的文明。这些文明,今天仍以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和地域或民族的风土人情令人向往。鸭绿江文化主要有高句丽文化、渔猎文化、森工文化、人参文化等等。 来到鸭绿江畔旅游,你不但可以看到锦山秀水、奇花异草、珍禽野兽、旖旎风光,还会被这里的风土人情所陶醉。 如果你到朝鲜族朋友家做客,你会看到他们古朴的稻草房外墙粉刷得雪白,一排整齐的木棂窗纸,其中的一扇拉开就是门,进去以后,整个房间就是一铺大炕。灶间的高丽锅擦得锃亮。好客的主人会用打糕、米肠、大米饭狗肉汤和高丽咸菜等来招待你。苏里(酒)当然是少不了的。他们碰杯后要背过脸去喝,表示对客人的尊重。那米肠是用大黄米加调料灌在狗的肥肠里做成,又香又糯,别具风味。狗肉汤是朝鲜族人的最爱。他们说滴到脚上一滴狗肉汤,能把脚面子香出一个坑儿来。喝到一定程度,人们便会用筷子击打碗碟,跳起舞来。高丽碗是铜的,传说朝鲜战争时,美国大兵把它当成金碗,抢到了挂在屁股后,一跑叮当响。 朝鲜族老人的花甲大寿是最隆重的庆典,寿堂布置得喜庆热烈。水果、糕点之类摆得十几米长,层层叠叠,小山一样,琳琅满目。寿星端坐,接受亲友的祝贺和晚辈的跪拜。出席的人一律穿节日盛装。男装是马夹肥裤,女装是小袄长裙。为什么裙子那么长?裤子那么肥呢?一位朝鲜族朋友对我说,很久以前,一位姑娘看上了一位小伙,家里不同意,她就把小伙藏在长裙里带回了女家。家人还是不同意,要把小伙赶走。小伙就把姑娘藏在肥裤里带回了男家,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于是,长裙肥裤就成了朝鲜民族服装的特点。 朝鲜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端午节。庆祝端午节,女的要跳长鼓舞,男的要跳象帽舞;要唱《阿里郎》、《道拉吉》等民歌;要进行踏翘翘板、荡秋千和摔跤比赛。摔跤冠军可以牵着一头角上系着红绸子的大牛回家。 鸭绿江流域林茂水肥,禽兽和水产就多,而且有自己的特产。从前,要向朝廷进贡蛤蟆(林蛙)油、鳇鱼和鹿茸、虎骨、熊胆、兽皮、野味等,于是就促进了这里渔猎文化的发展。 清明前后看鸭绿江武开江、品开江鱼是人们的期盼。武开江,江冰开裂,冰撞冰,冰挤冰,冰压冰,冰水相激,气势恢弘;咯嘣嘣,喀嚓嚓,轰隆隆,哗啦啦,此伏彼起;满江是各种形状的大小冰块和它们发出的各种声音,宛如鸭绿江在演奏春之交响,抒发人们的春之兴奋。“开江鱼、下蛋鸡……”被民间称为“四大香”。这样的口福,谁肯错过? 鸭绿江的鳌花、重唇、沙轱辘子、细鳞、马口几种鱼最有名儿。鳌花鱼能卖到二百多元一斤。捕鱼的方式有旋网、丝挂子、抬网、花篮子、甩大缀、钓毛钩和秋天憋梁子等。在青山绿水间展开的人与鱼的游戏,如诗如画,耐观耐品。 像大年初一问“过年好”一样,五一前后,鸭绿江人见面都要问:“你吃蛤蟆了吗?”这里说的“蛤蟆”是东北特产林蛙,满语叫“哈什马”,清廷钦定的上八珍之一;是对长白山顶礼膜拜的“皇阿玛”最得意的一口儿。如今,成了老天赐给鸭绿江人的口福了。春雨潇潇,山水复苏。咕咕咕,呱呱呱……是“公狗子”、“母抱子”们在谈情说爱。“听取蛙声一片”的时候,人们就想到红烧哈什马,馋涎欲滴了。春蛙鲜,秋蛙肥。一夏一秋,林蛙在山上食虫饮露,长肥了。它们身体里准备过冬和繁殖后代的脂肪,成了人们的高级补品。这就是蛤蟆油,粤人和港人叫做雪蛤。秋天收蛙季节,你会看到山民屋檐下晒着一串串的蛤蟆,那就是准备晒干扒油的。我想,办个林蛙节肯定能火;如果要创一个旅游品牌的话,叫《听蛙品蛙》很有意境。 如今,鸭绿江的渔业,已经发展成以养殖业为主了,如网箱养鱼,水库养鱼,承包沟系养林蛙。国家在鱼咬汛的季节设立了禁渔期,不但不捕,还要大量投放鱼苗。“张开船儿撒下网”和依柳垂钓,更多地成了业余休闲和旅游项目了。 关东三宝里的鹿茸和貂皮,都要靠打猎获取。“左牵黄,右擎苍”,弯弓盘马,这是对旧时猎人威武形象的描绘。那时你到森林里要防备陷阱、套子和铗子,那是猎人给走兽预备的;至于飞禽,则是等着它们自投罗网或是误食药饵。猎人会告诉你:“狗怕哈腰狼怕蹲”,你哈腰狗以为你捡石头打它,就跑了;但狼不怕,你要蹲下做举枪瞄准的姿势,它才会跑了。遇到黑瞎子要装死,遇到老虎要上树……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现如今国家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林区全面禁猎。狩猎变成了养殖业和观光旅游业。紫貂、梅花鹿、黑熊、野猪、东北虎都人工养殖了,更不用说野鸡、大雁了。东北虎林园还放虎归山呢。你看,现在人和动物多么和谐!这样,游客们不但能近距离地接触这些珍禽异兽,还可以到狩猎场过把瘾,运气好了,还能打到家养野放的兔子呢。 “张张木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是鸭绿江的一道风景,它载着森工文化,从昨天走向明天。“顺山倒了——”“哈腰挂哟——嘿!”,喊山声和森工号子声,偶尔还能听到;地窨子、马架子、木柯楞和木片苫的房子,却成了遗迹。旧时把头制的采伐组织和习俗,早已成了那一代人嘴里的故事。他们会告诉你,开工时怎样祭拜老把头,树墩是山神爷(老虎)的座位不能随便坐,什么叫“坐殿”,什么叫“吊死鬼儿”……高兴了他们还会翻出当年戴过的柳罐斗狗皮帽子、穿过的狗皮袜子、脚上绑过的冰扎子和用过的弯把子锯,拂去灰尘给你看。这些文化符号,勾勒出旧林业的实质,就是两个字:砍树! 现在的生态林业,也是两个字:养树!像种庄稼那样种树:种苗培育、植树造林、幼林抚育、透光抚育、生物病害防治……;像车间生产那样经营: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珍贵大径级用材林、红松经济果林……;像打造园林那样安排山水:一山一洞天、一水一风景、一石一形象、一林一幽境……林区成了特产宝库、山水博物馆、花木展览会、天然氧吧……人类的精神家园。 “哥哥——等等——”这是棒槌鸟的哀婉叫声在鸭绿江畔回荡。据说,从前有一个放山人麻达山死掉了。他的未婚妻来找他。找不到,就要随他而去。于是,就漫山遍野地喊:“哥哥——等等——”。后来,就变成了一只人参鸟,一边喊叫着,一边吃了人参籽儿,在肚子里发酵以后,随着粪便撒在各处,让后来的放山人能容易地挖到参,不会再像她哥哥那样。 一个白静的娃娃,穿着红兜肚、绿裤子,头上一根冲天辫儿,扎着红头绳儿。这就是人参娃娃。他顽皮地在大山里和人捉迷藏,把美丽的人参故事和人参文化,写满绿水之滨。 深山老林里,三五个放山人,用三块石头搭起“老爷府”,插上三根木棍儿当香,祭拜老把头后齐声高喊,“晃山”后开始“压山”。他们一字排开搜索前行,“宁落一座山,不落一块砖”。不许说话,通过“叫棍儿”联系。突然有人“喊山”:“棒槌!”把头“接山”:“什么货?”“五品叶。”大家一起“贺山”:“快当!”于是,大家围拢来,用拴着铜钱的红头绳把棒槌绑住,怕棒槌娃娃跑了。人参有巴掌、二甲子、三品叶、灯台儿、五品叶、六品叶,长到七品叶后,就要转生了,再从一个叶长起,所以棒槌娃娃几百年、上千年也长不大。跪拜老把头的赐与后,开始“抬货”。抬出货后要用桦树皮、青苔和原土包裹起来下山。参行有许多禁忌、行话和行规。如:压山时不准大小便;休息叫“拿蹲儿”、蛇叫“钱串子”;抬大留小、见面分一半儿等等。——这是以前的情景。 现在到了参乡,你会看到一行行、一片片的参棚子,下面的参床上长满不同龄的参,七、八月份亮顶的时候,红宝石样的参籽儿煞是好看。不用拴红头绳她也不会跑了,除非有人把幼龄参苗栽到山里去,若干年后再去挖。这叫园参野植,品质也向野山参靠近。 “秦皇四海求灵药,应悔未到长白山。”长白山的野生药材除了人参以外,还有灵芝、天麻、党参、细辛、黄芪、刺五加、猪苓、桔梗、红景天、五味子等932种。当地人说,长白山春天是菜园,夏天是花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动物园。薇菜、蕨菜、山芹菜、刺嫩芽等数十种山野菜,不仅能让游人一尝难忘,在国内外市场上也都是抢手货。你想:冒牌的绿色菠菜都能卖四五十元一斤,这山野菜该是多么难得。春天的大脖梗子、酸流倌儿、拖拉盘儿;夏天的山杏、臭李子、野桃、山丁子;秋天的山葡萄、元枣子、栗子、核桃、榛子、松籽儿;什么时候上山都有吃的,有采的。运气好还能遇到野蜂蜜。还有狍子屁股、猴头蘑、猪嘴蘑、榆黄蘑、木耳等数十种食用菌,都是绝佳的绿色食品。像退潮时海边的人赶海那样,这里的人按着时令收山。以前叫小秋收、采山利落儿,现在发展成富民产业了。 和渔猎向养殖发展一样,采摘业也向种植业发展。天麻、五味子、红景天等药材;山芹菜、刺嫩芽、婆婆丁等山野菜;木耳、蘑菇等食用菌的种植业正方兴未艾。人工的科学介入,让鸭绿江畔的生物资源走向更加辉煌的时代。 鸭绿江的旅游文化、冰雪文化等正如日方升;时代的辉煌将沉淀成鸭绿江文化新的瑰宝。随着国际化交流的繁荣,鸭绿江文化将吸纳其他地域、其他民族、其他国度的文化营养,更加灿烂。鸭绿江风情像陈年的酒,越酿越醇,芬芳醉人。


 
 
版权所有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驻吉林森工临江林业有限公司办事处主办
电话:0439-5051000   邮编:134600 地址:吉林省临江市鸭绿江大街39号 备案号:吉ICP备14002041号-1